楞严经要义79: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,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
楞严经要义79
楞严经要义79:
净界法师宣讲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第169面
寅三、別明三毒无畏。
我們這一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后,生起广大利他的妙用。耳根法門在我們娑婆世界,我們一般的說法叫做『观音法門』。這個法門在目前的修行当中,可以說是最受欢迎的,因為特別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的根机。這樣的修学,蕅益大師用四個字來总持,整個『观音法門』它的重點是什么呢?簡单的說就是:「慈悲感应」這四個字。“慈”與乐,他可以給予我們种种身心上的安乐;“悲”拔苦,拔除我們身心的痛苦。整個修学的過程,所追求的就是在我們的生命当中,产生拔苦與乐的效果。
這应該怎么做到呢?就是透過「感应」的力量。「感应」的力量的产生在蕅益大師的註解,他是分成了事修跟理观二种的差別。我們剛開始是透過事修,身口意三业的加行,包括我們对观世音菩薩身业的禮拜、口业的称念乃至意业的皈依观想。這种身口意的相应,我們去感应观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力,這個地方的事修是感应外在佛力的加被。理观就不是這個意思,理观就是我們在称念观世音菩薩的時候,我們內心不只是一种皈依的心而已,我們要生起一种观照力,我們要迴光返照「能聞是誰?」。当我們听到观世音菩薩的音声時候,我們要观想是誰在听這個音声,那我們的心就停留在這個「聞」。
蕅益大師說:但聞而已。外不隨声塵所转,內不隨耳識所扰,在听聞的過程中保持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我們說是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。真如本性是无所不在的,蕅益大說:「全妄即真」。其实真在哪裡呢?真实的心性就在妄相当中,我們平常心就是一念的妄动,結果被妄相所转。所以我們要把真实的心性找到,就是你不要亂动,妄想最怕就是…你一不动,它就怕你。因為它是虛妄相,虛妄相你要是对它不執取不妄动,它就消失掉了。《楞严经》的破妄显真,它不是說去对治什么,它基本上認為,真实的心性就在虛妄的相中,你只要不隨妄转,那么心性就開显出來了。所以理观這一部分的感应道交,是感应我們內在自性的慈悲心,我們称性本俱的慈悲的功德。
事修它所破除的是事障,使令我們成就一時的安乐;理观所破除的是理障,使令我們成就究竟圓滿的解脫。『观音法門』其实在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圓通,看本经的经文, 释迦牟尼佛是把它当重點一樣,不管它的因跟果是比較完全開显,他是把它当做本经的修学重點。
寅三、別明三毒无畏。
這一段是說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,其中的三种,远離貪瞋痴三毒。使令我們內心面对三毒的時候,能夠无所怖畏。這是修习『观音法門』产生的效果。
九者、熏聞離塵,色所不劫,能令一切多媱众生,远離貪欲。
這以下的经文,在古德的註解都是分成了自行跟化他。在自行這一部分又分成了体性跟作用。
自行的体性:「熏聞離塵」。“熏聞”就是我們依止反聞照性的工夫能夠成就離塵,脫離這一切色塵的繫縛;「熏聞」是一种因地的修学,「離塵」是果地上的功德。熏聞離塵它就是指的我們在修『观音法門』所證得的理性,能夠脫離這一切六塵的障碍,发明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。這個是讲到我們在自修方面所證得的理性。它有什么妙用呢?「色所不劫」,“色”指的是一切六塵的境界。当我們功夫成就以后,這六塵就不再劫奪我們心中的功德。這包括体、包括用,這個都是一种自行的功德,以下是化他的功德。观世音菩薩有這樣的自行功德,他有什么作用呢?「能令一切多媱众生,远離貪欲。」他能夠使令我們這些多媱众生远離貪欲;“多媱”蕅益大師的意思不只是指的男女這一部份而已,是包括对一切六塵的貪愛,都叫做「媱」。一切貪愛都以攀緣心為本,我們既然不隨外在的六塵所转,開始反聞聞自性的時候,那么這一切貪愛的煩惱自然消失掉。這是『观音法門』产生的第一個內心的功德。
十者、純音无塵,根境圓融,无对所对,能令一切忿恨众生,離諸瞋恚。
這一部份也是分為自行跟化他。自行也是分成体跟用。「純音无塵,根境圓融」当我們內心脫離了根塵的執取,安住在聞音的妙性的時候,六根对六塵就沒有能所的障碍,就圓融无碍沒有能所的障碍。這樣的能所雙亡,離諸对待的理性,有什么作用呢?「无对所对」這時我們的六根生起了別的時候,已经沒有能对跟所对,能对的六根所对的六塵惟是一心。從這樣的自利功德有什么作用呢?「能令一切忿恨众生,離諸瞋恚。」“瞋恚”主要的根源是一种人我的对立,我相、人相的对立。当我們一個世界上很強調個人主义的時候,那我們的瞋心就開始活动了。你看我們小時候,整個社會是很強調团体主义,個人的意識比較沒那么的強烈,那個時候的瞋心比較薄弱。瞋恚是以对立來当它的根源。
十一者、銷塵旋明,法界身心,猶如琉璃,朗徹无碍,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,永離癡暗。
這一部份自行功德的体是「銷塵旋明」,我們透過耳根圓通的事修跟理观,來消除我們所緣的妄塵,恢復我們本性智慧的光明。這樣的光明的理性,有什么作用呢?能夠使令我們众生的法界(外在的依報)身心(內在的正報),依正二報就像琉璃珠宝一樣,能夠內外明徹,了了分明而无所障碍。(利他)因為這樣的光明智慧,使令一切昏迷暗鈍的這种性障,沒有善心、內心邪知邪見、撥无因果、很难生起善心的阿顛迦,能夠远離心中的愚痴跟暗鈍。因為修『观音法門』,你內心有光明,有光明当然就不會有黑暗。“性障”以暗鈍為障。“阿顛迦”沒有善心,內心邪知邪見,撥无因果很难生起善心。
這一段的息滅貪瞋癡,蕅益大師的意思叫「自行功成,化他有本」。為什么今天我們一個人去憶念观世音菩薩,你的貪瞋癡會淡薄?因為观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祂在這一部份有這一部份的功德,所以你跟他的功德一接触的時候,祂會对你一种啟发的作用。比方說:我們今天憶念關公,你一想到關公的時候,你就會产生一种忠义參天功德出現;比方說我們憶念張飛,我們就产生勇猛堅定的功德;比方我們今天去憶念懺公師父,我們內心当中就會产生一种智慧善巧的功德;我們去憶念海公長老,我們就产生慈悲厚道的功德。一個菩薩他在因地有這樣功德,使令众生跟他接触的時候,对這众生來說會有啟发的作用。這個就是說,你在自行功成的時候,你化他就有這個根本。
我們過去曾经問懺公師父一個問題:我們要怎么樣才夠广結善緣?懺公師父回答得很妙,懺公師父說:要广結善緣,在佛堂裡面好好的拜佛、念佛就是广結善緣。当然我們那個時候听不是很懂,但是慢慢慢慢的,哦!因為你內心好好的用功,念佛憶佛,你開显你自性的功德,「自行功成,化他有本」,你未來的利他就是在這個時候做积集資糧的准备。他的意思就是說: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,你內在的煩惱淡薄了,你很自然的发起广大的愿望,你就能夠跟众生結緣了。所以我們看菩薩利益众生,你看他前面的半段一定是他自修的功德,所以才有后面的結果。
這一段经文的解讀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怎么解讀呢?自行功成,所以化他有本。菩薩所有对众生的加持力,就是因地的時候他有這份功德,所以对众生产生一种連帶的啟发的作用。
寅四、別明二求无畏。
“二求”是指众生要祈求男子或者祈求女子,对生命当中有這种祈求。你憶念观世音菩薩,菩薩能夠滿你的愿,使令你在這二部分能夠无所畏懼。
十二者、融形復聞,不动道場,涉入世間,不壞世界,能徧十方,供養微塵諸佛如來,各各佛邊為法王子,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欲求男者,誕生福德智慧之男。
我們在理解這部分也是這個道理,自行功成,化他有本。观世音菩薩憑什么能夠使令我們生福德智慧之男呢?他因地是怎么修行的?「融形復聞,不动道場」,這是讲他因地所證的理性。“融行”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是念念銷融四大之行,他是远離塵境(背塵),“復聞”合觉。他不但是远離四大之行,他也不是安住在偏空,他能夠念念開显我們本俱的聞性,使令他內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理性。“不动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
這就是他在因地所證的理性,是「背塵合觉」,不迷、不取、不动的理性。這樣的理性有什么好处呢?「涉入世間,不壞世界」。菩薩以大悲的愿力到十方世界去隨類化生的時候,他不壞世間的假相,這一點是很重要,菩薩從空出假的時候是不壞假相的。不壞假相有什么樣的妙用呢?第一個妙用,「供養微塵諸佛如來」,他能夠普徧在十方的佛国土当中,供養微塵數的諸佛,來修习福德資糧。佛陀在那個地方說法,菩薩現身用无量的珍宝來供養佛陀,积集广大的福德資糧。第二种妙用,「各各佛邊為法王子」,他能夠示現做佛的大弟子,來輔助佛陀弘揚佛法,來修学智慧。菩薩因為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理性,在广大的世間修习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資糧,以這個來做自行的根本。
他有這樣的根本有什么好处呢?他能夠使令法界当中的无子众生,她心中祈求能夠生一個男孩子,她憶念观世音菩薩、禮拜观世音菩薩。观世音菩薩因地有這樣殊胜的功德,就能夠产生加持力,使令祈求的众生,产生福德智慧的男子出來。這個我們就叫感应道交,菩薩要保證对众生的加持力,你要先成就這個功德,然后把這功德放在名號中,当众生跟這個名號一接触的時候,“啪”!感应道交,然后你得到那种大慈悲的加持力,求男得男。
十三者、六根圓通,明照无二,含十方界,立大圓鏡,空如來藏,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,受領无失,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,誕生端正福德柔順,众人愛敬有相之女。
「六根圓通,明照无二」(因地)菩薩在面对外在声音的時候,他是以反聞照性的工夫來通達根性,使令六根互用。“圓通”就是他的六根已经无障碍的交互作用。使令“能明”跟“所照”无二,根塵惟是一心,他內心当中能夠含裹十方世界。他在面对十方世界的時候,他有二种的功德产生:第一、「立大圓鏡」,他对一切的法了了分明。雖然了了分明又能夠安住在「空如來藏」,又空空蕩蕩沒有任何的妄想。從下文的加持力來讲,它的重點在「空如來藏」。一個人證得空性的特色就是調柔善順,因為他沒有我執、我見。這对生女众是有加持力的。
因為以空如來藏為自体,它有什么妙用呢?「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,受領无失」承受順從十方諸佛的秘密法門,“秘密法門”指的是一佛乘的圓頓教法,了知法界惟是一心。对法界惟是一心的教法,能夠受持領納心中永不忘失。(到這個地方都是菩薩自行的功德)。菩薩能夠證得空如來藏,当然是非常的調柔善順,能夠領受這一切的教法。因為柔順的关系,他能夠使令法界沒有女者的众生,想要欲求女者,能产生外表端正,而且俱足福德之相,內心是柔和善順,有德行的使令众人愛敬的之女。
這地方经文的解讀跟前面是一樣的,「自行功成,化他有本」。蕅益大師的傳記,他說:他父母親在三十歲的時候都沒有生小孩。這在古代的社會是很严重的,沒有傳宗接代。那他父親怎么辦呢?他父親持大悲咒。持大悲咒以后,后來他父親就做一個夢,夢到观世音菩薩現出白衣的身相,送給他父親一個兒子,沒多久他的母親就生出蕅益大師。蕅益大師在持大悲咒的发愿文裡面說:我本仰成咒力生,我的初生就是大悲咒的功德把我創造出來的。大悲咒為什么能夠創造這种功德?观世音菩薩的內心有求男求女的功德力,把功德力咒愿在這咒当中。有這种咒功德力,我們去憶念咒語的時候,「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」,就把這功德開显出來。
佛菩薩的功德為什么可以給我們受用,這观念我們解释一下:佛菩薩的功德有二部份:第一部份,是他智慧的善根,包括他的菩提心,包括他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禪定、智慧、无貪、无癡种种善根。善根這一部份完全是佛菩薩自受用的,他不能送給我們,智慧的善根是不能互相授受的。但是菩薩的福德資糧,他那個善业力,他能夠让你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福德這一部份是可以互相授受的。菩薩能夠让众生所求如愿,這跟他因地是有关系的。
蕅益大師的解释有更深層,蕅益大師說:求男求女,有事有理。從事相來說,我們一般說是果報的男女,但是從理上來說是法門上的男女。什么叫法門中的男女呢?就是「權实二智,定慧二門」。你向观世音菩薩求智慧,「權智」,“權智”就是承辦种种的事业叫「男」;“实智”就是順從义理叫「女」。「禪定」是比較寂靜的,他也是屬於女众,「智慧」是屬於波动性的,是屬於男众。從理观來說,我們修「耳根圓通」,念念開显自性的功德,也能夠開显「權实二智,定慧二門」二种法門中的男女。
五寅、結明持明无畏。
將前面的十四无所畏,受持观世音菩薩名號來做总結。
十四者、此三千大千世界,百億日月,現住世間諸法王子,有六十二恆河沙數,修法垂範,教化众生,隨順众生方便智慧,各各不同。
「三千大千世界」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這当中有一百億的日月,這当中也包括了一百億的須彌山,也包括一百億的四大部洲。居住在這世間中,有很多很多的等觉菩薩的法王子,有六十二個恆河沙數這么多的法王子。這么多的法王子是遍布在整個三千大千世界,各有不同的修法(自行的功德),他有各式各樣的垂示、模範世界,教化众生的善巧各有各的不同。他們在隨順众生的根机,产生善巧智慧是各各不同的。
現列出六十二恆河沙數的法王子,這种自行化他的功德。由我所得圓通本根,发妙耳門,然后身心微妙含容,周徧法界。能令众生持我名號,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,二人福德正等无異。世尊!我一名號,與彼众多名號无異,由我修习得真圓通。前面是列出娑婆世界裡面的所有的法王子,有六十二恆河沙這么多,這以下把菩薩的名號作比況。观世音菩薩說:由於我因地的時候證得圓通本根,依止耳根而證得圓通常,所以我啟发出我耳門中的聞性。使令我的內心「微妙含容」,我能夠相应无量众生內心的祈求,能夠恆順众生的根机跟他的希望。(這指的是菩薩內心的狀態)
菩薩的色身能夠周徧法界,能夠相应十方世界,能夠隨類現身,有這樣的身心的妙用。因此我能夠使令這么多的众生來受持我『观世音菩薩』的名號,跟另外一個众生他总共是受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的名號;有一個人他一天只受持观世音菩薩的聖號,有一個人他是受持六十二恆河沙法王子的名號,這二個人在福德這一部份是完全相同。意思是說:观世音菩薩的名號,跟整個众多法王子名號的功德加起來,是沒有差別的。其故何也?因為我修习真实的圓通。
菩薩攝受众生的差別相:從蕅益大師的註解來解释這一段,蕅祖說:菩薩的利他從契理這一部份是「一一的法都是契合如來藏妙真如性」,自受用這一部份是完全相同的。你不能說,阿彌陀佛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大,不能這樣讲。真如佛性是不二的,每一尊佛所證的法性是相同的,不管你的過程怎么樣。所以要論道理是看結果,不管你是修《唯識》、修《天台》或修拜佛、或修止观的,證的結果是归元无二路。我們一談到佛法的結果那是无差別的,但是過程就有差別,有他的契机性。因為每一位菩薩因地所发的愿不同,有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他看到那些苦惱的众生,他就特別喜欢攝受那些所謂的弱勢团体苦惱众生,尤其是地藏王菩薩,有的菩薩他就攝受比較高智慧的。菩薩所发的愿不同,他所产生的名號的加持力、他的適用度,他契机的广度就不一樣,契机性有所不同,每一個名號他所加被的广度,他所加被的根机,跟他因地所发的愿就不太一樣。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娑婆世界。
释迦牟尼佛說:你受持『观世音菩薩』聖號,跟你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菩薩的聖號加起來是一樣的。這句話只是用於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說,因為娑婆世界你念观世音菩薩容易契入,你很容易契入观世音菩薩的功德,不是說观世音菩薩的功德會超過其他等觉菩薩,不是這個意思!是從众生的根机、众生的相应、跟菩薩因地所发的愿這部份。這地方是把前面十四无所畏做一個总結。
丑三、結明福备众生
总結來說明观世音菩薩他在因地所修的福德,是非常的完整、非常的完备來加被众生。
是名十四施无畏力,福备众生。
以上种种的拔除众生之苦,來布施众生无所畏懼,都是观世音菩薩在因地所成就這种完整的福德,使令众生远離一切苦难跟災难。這十四无所畏,当然也包括了三十二应身,包括與乐、拔苦。其实在這個地方,菩薩对众生的加被力,名號跟咒語,是非常重要的,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樑。
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:名號或者咒語,在天親菩薩的『往生論』,他給它一個名称叫「功德法聚」。菩薩他修了很多的功德,功德它必須要有東西把它保存下來。你說功德在法身当中,法身是无形相的誰也进不去,对众生根本不能产生他受用,所以菩薩必須把他因地,他的布施、他的持戒,乃至於他种种的功德,必須用一個倉庫把他保存下來,叫「功德法聚」。比方說:我們不要先讲佛菩薩,我們讲外道,外道他成就初禪以后,他就能夠把他初禪的那种三昧的力量,他就在三昧当中念一個咒語,這咒語念出來以后,他就給他一种力量。說哪一個人你去採蜂蜜的時候,你念我的咒語,蜜蜂不能咬你。因為他有三昧力,他有功德力,所以他就賦於這個咒語一种力量,把远離蜜蜂障碍的這种功德加持在咒語中。在印度的確有防止毒蛇咬、蜜蜂螫的咒語,你念他的咒,你就能夠远離這樣的怖畏。但是有個條件,外道的功德法聚是有時空障碍的,因為他所依止的是生滅心,所以当這個外道禪定消失的時候,当這外道死亡了以后,這個咒語就沒有力量了,這咒語就等於是一個声音而已。
菩薩的功德法聚亦復如是,菩薩的功德法聚,菩薩自己受用叫「本門」,法身是存在法界当中,无時无刻都存在的,但是他必須要有一個「跡門」。他必須要從空出假,他必須要成就一個因地,做释迦牟尼佛的徒弟,示現菩薩道,然后积功累德,從法身中從空出假,积功累德,然后发愿,慢慢慢慢成就功德圓滿的時候,他就成就一個应化身的佛陀。法身報身是沒有名號的,那完全佛菩薩自受用,度化十地菩薩。只要有名號那一定是应化身,而這应化身的成就,智者大師說是「從本垂跡」。他要一段很長的菩薩道,然后他因緣俱足了,就成就一個应化身,然后他把這应化身賦於一個名號,然后他把這一期因地所修的因地的功德,全部加持在這個名號裡面。
所以我們赞歎『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』,因為他這一期成就阿彌陀佛的应化身所花的時間特別長,他的加持力特別广。也就是說,菩薩他成就法身以后,他必須要一再的創造一個应化身,应化身成就以后他就有一個名號,等到他化他的因緣結束了,這個名號在世間上就消失掉,然后他又要從本垂跡,又要示現因地,又創造一個应化身又給他一個名號,這個名號給大家受持,又能夠产生與乐、拔苦,等到他這個名號的攝受因緣又消失了,他又必須要創造一個应化身。
很多人問成佛以后幹什么?成佛以后就是不断的积集你的因地,然后創造一個名號,用這個名號來利益众生。為什么要創造名號呢?因為佛菩薩在度化众生的時候,他的应化身他的壽命是有限,可能是一劫也可能是八十歲,也可能是多少時間。他在正法時代攝受众生有限,所他死掉以后一定要留一個東西下來,佛滅度以后主要的是留他的佛像、他的名號,而這個名號是最簡单的。当我們在研究观世音菩薩的功德的時候,你要找到它的門,你进去這個功德要有一個門,就是他的名號。当然你要把這個門打開,你內心当中要有他們的信心跟你的愿力這二把鑰匙,才能夠把這個門打開,然后你就能夠「即众生心投大觉海」,跟祂产生感应,观世音菩薩整個與乐拔苦的大慈悲力都对你产生加持,滿足你的愿望。這個就是观世音菩薩利他的過程,包括菩薩因地的修学,然后創造名號,包括我們怎么去啟动這個功德,成就感应。
子三、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
观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后,所成就不可思议无作;“无作”就是他不必假借內心的分別,能夠任運現前這种功德。不同於二乘人,二乘人要对众生产生神通加持,都必須假借如理作意,而且要設定目标,要鎖定对象;菩薩的度化众生就像月亮一樣,不必鎖定对象,隨時隨地等待众生,這叫做「无作妙德」,因為他沒有揀別任何对象。(分二:丑一、总明大用所起。丑二、別明不思议相)
丑一、总明大用所起
攏总說明這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它生起的理由,他為什么能夠生起這四种妙德。
世尊!我又獲是圓通,修正无上道故,又能善獲四不思议无作妙德。
世尊!因為我證得耳根圓通之故;因為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依止耳根聞思修而成就三摩地,依耳根而證入圓通。依止耳根圓通來修證无上道;“无上道”指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來開显如來藏妙真如性,所以能夠成就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。我們一路這樣的讀過來发觉,本经对這過程是很重要的。譬如說,在二十五圓通,当然果地的功德是一樣的,說是「归元无二路」,但是你是用耳根修行的,跟用眼根修行的這過程不同,产生的妙用一定有差別。
諸位我們可以体會一下,你靠耳根,你真的是在因地的時候,容易具足圓通常;你看你眼根,你要是睡觉的時候,你眼睛閉起來的時候,你就不能生起妙用,你那所緣境不現前;那你用耳根的時候,你眼睛閉起來打開、他是在前面、他是在后面、隔一個牆壁都可以。所以他在耳根圓通的時候,他在积集資糧的時候,他幾乎是時空无障碍,俱足圓通常,三种真实。雖然我們很重視結果,因為成就結果是转凡成聖的根本,但是你的過程是根據什么樣的門而入,的確对你的加持力是有关系的。
他這個地方又再強調,因為我是修耳根圓通的关系,來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,所以就成就了四不思议无作妙德。蕅益大師說:观世音菩薩在沒有選擇耳根圓通之前,其实本经在秘密义当中已经說明耳根圓通的殊胜,一再的強調耳根圓通的殊胜,從三十二应身,十四无畏,乃至於這個地方的四不思议无作妙德,都有這一層意思。只是观世音菩薩在揀擇圓通的時候,他讲得更清楚,如此而已。
楞严经要义50: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,你已经浪費時間了
楞严经要义51: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,沒有真正安住
楞严经要义52: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,不要太肯定
楞严经要义53: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,不是用受用的角度
楞严经要义54: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,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
楞严经要义55:凡事盡心盡力,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,成敗交給业力
楞严经要义56: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,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
楞严经要义57: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,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
楞严经要义58: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,五蘊開始反彈,一定開始反彈
楞严经要义59: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,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
楞严经要义60: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,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
楞严经要义61: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,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
楞严经要义62:你一定要爭千秋,不爭一時;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
楞严经要义63: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,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,不思善不思惡
楞严经要义64: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。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
楞严经要义65: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,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
楞严经要义66: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、想像出來的
楞严经要义68:你沒有那個福報,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,藥本身沒有实体
楞严经要义69: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,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
楞严经要义70: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,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
楞严经要义71:一個人成功之道是「制心一处」,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
楞严经要义72: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,你走起來事半功倍
楞严经要义73: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,经常作光明想,不断的思惟佛陀
楞严经要义74: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,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
楞严经要义75: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們,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
楞严经要义77:佛菩薩对你有沒有加持力就看你心中的祈求、你的信心和愿望有关系
楞严经要义78:整個进入彌陀的功德海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也不存在了